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官网
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国人大代表王立平:释放创新潜力,科技界和产业界要双向奔赴

2025-03-07 15:358570柳宁馨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图片_20250307163104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大地回春,万物生辉

备受瞩目的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所长王立平

前往北京,奔赴春天的盛会

建言国家发展,献智时代奋进

在此,让我们通过媒体报道,倾听两会上响亮的“材料所声音”

微信图片_20250307163112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所长 王立平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依然是热点话题。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哪些关键突破点?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还面临哪些亟待克服的难点?围绕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立平。

  在他看来,只有将高质量的创新要素与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才能充分释放创新平台的潜力。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但这个工作处于科技界和产业界两个圈层,在价值共识、评价机制上需要打破壁垒、双向奔赴。

  充分释放创新平台的潜力

  《21世纪》:高能级平台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反应炉”,对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十分重要。高能级平台要想有效运转,哪些创新要素至关重要?

  王立平:高能级平台的有效运转需要核心创新要素的精准配置和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协调,只有将高质量的创新要素与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才能充分释放创新平台的潜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关键核心创新要素看,包括高端创新人才体系、高质量科研基础设施、多元化资金投入、协同创新网络、知识产权与数据资源等。

  具体而言,例如高端创新人才体系需要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等;高质量科研基础设施包括尖端设备和实验条件、中试验证和资源调度平台、人工智能支撑系统;多元化资金投入包括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市场化投融资渠道、企业研发投入、国际合作项目资金;协同创新网络涉及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关系,孵化器、加速器、创客空间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知识产权与数据资源包括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战略布局,行业和科研大数据资源的汇聚与分析能力,引领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的能力。

  《21世纪》:具体到体制机制协调,哪些方面比较重要?

  王立平:关于体制机制协调,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

  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方面,要建立由行业专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决策咨询组织,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根据国家技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需求及时调整研发方向。

  在人才激励与流动机制方面,要实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实行契约化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产学研人才交流通道,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流动。

  在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方面,要制定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的规范化共享规则,构建跨区域、跨机构的资源调配系统。

  在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机制方面,要明确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规则,建立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给予合理回报。

  在产学研协同与融合机制方面,要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研发联合体,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在重大科技项目中建立多方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在政策支持与环境优化机制方面,要整合科技、产业、财税、金融等多领域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21世纪》:2024年,宁波材料所集聚优势力量形成高能级平台,例如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正式批复,可以谈谈这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创新能级的作用吗?

  王立平: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抓手。

  高能级创新平台能够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构建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创新主体间的深度互动,开展前沿科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成果的转移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最综合的海洋材料门类研发体系,以及国内最系统的跨海域材料安全评价能力。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引进了行业顶尖人才和一批海外优秀的青年人才,探索与海洋领域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和工程硕士,提升服务海洋相关产业的能力。

  我们正在建设以材料计算、基础性能、环境考核、集成验证为特色的全域海洋材料大数据中心,实现材料设计-创制-考核-服役全寿命周期的数据收集,突破材料研制与选材用材不匹配难题;与宁波象山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正在谋划建设“涉海极端条件材料综合研究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填补我国海洋工程材料性能研究领域空白。

  全链条生态与全周期管理

  《21世纪》: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还面临哪些亟待克服的难点?

  王立平: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但这个工作处于科技界和产业界两个圈层,在价值共识、评价机制上需要打破壁垒、双向奔赴。中国科学院这几年在大力推动改革,旨在解决这一难题,建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创新生态。其中最突出的难点就是科研组织模式、科技评价以及收入分配。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技术熟化是实现成果转化的关键。自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在科技创新投入上高度重视,建立了一批有特色、产出明显的中试平台;以浙江省为例,衢州浙大两院、上虞国科、岱山三大化工中试基地的建成,有效打通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通道。

  《21世纪》:2024年,宁波材料所8项重大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可以分享一些经验吗?

  王立平:宁波材料所自建所以来就非常重视成果转化,近几年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有8项重大成果的转移转化,得益于在科研选题、科技评价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长期投入。

  首先在科研选题方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瞄准头部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构建了“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创新联合体,加快贴近需求端的反馈和技术迭代整个流程;其次在科技评价上,研究所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市场价值。实施“双轨制”人才发展战略,设立工程序列职称晋升通道,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类人才。

  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方面,在成果研发初期,就制定全面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保护核心技术和关键创新点,在成果运营方面,我们采用专利许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灵活的合作模式,针对不同的技术特点和市场需求,设计差异化的转化路径,解决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问题。

  《21世纪》:一项科学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准备阶段要跨越很多鸿沟,风险巨大。以原创性新材料成果转化为例,你有哪些思考与建议?

  王立平:新材料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原创性新材料成果转化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全链条的生态与全周期的管理。

  全链条就是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生态。高校院所是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主体,着重开展前沿探索和原创技术开发;应用类研究所核心任务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原型。

  全周期因素对于原创性成果的影响也比较大,原创性的技术具有原创性、颠覆性、革命性,也就需要一条更漫长、艰苦的长路,面临高投入、长周期、经营不确定性等重重挑战。在全周期过程要付出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在技术成熟度 、市场渗透率、政策窗口期各类要素做好准备时,取得商业化突破。所以原创性成果的商业化突破应用需要长期主义的坚持,需要全要素的创新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举报
收藏 0
动态|三棵树小森板战略升级 开启健康美学家居空间新时代
以“好漆好板 开创美好生活新空间”为主题的三棵树小森板战略发布会在福建莆田隆重举行。近300位合作伙伴、意向客户齐聚三棵树,共同见证三棵树小森新店态、新产品的惊艳亮相。

0评论2025-07-1892

绿色浪潮下,中国木器涂料行业蓄势待发,展辰/北新嘉宝莉/阿克苏诺贝尔/君子兰等将深度参与
在全球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国内环保政策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木器涂料行业正迎来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转型。

0评论2025-07-17129

应用|立邦船舶防污涂料AQUATERRAS国内首次应用,助力万海航运绿色启航
立邦全球首款不含生物抑制剂的自抛光防污涂料AQUATERRAS已在中国舟山长宏国际实现国内首次应用,为万海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海”)旗下5,610 TEU集装箱船“Wan Hai 613”提供了坞修涂装服务。

0评论2025-07-16146

动态|逐梦九天 永远向上!三棵树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三棵树作为中国品牌代表,在发射观礼期间举行授牌仪式,被中国航天基金会授予“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称号。

0评论2025-07-16130

地方涂协|宁波涂协开展“需求调研 资源对接 政策服务”走访企业系列活动
宁波市涂料与涂装行业协会吴晓明秘书长一行先后走访了慈溪市嘉迪塑粉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盛邦粉末有限公司、浙江涂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钰烯腐蚀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0评论2025-07-15125

财报|巴斯夫集团发布2025年二季度初步数据并调整2025全年展望
巴斯夫发布 2025 年二季度初步数据。2025 年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 2.1%,为 157.7 亿欧元(2024年二季度:161.1 亿欧元)。

0评论2025-07-15127